- 从一款Mod谈起
2016年游戏界曾经有一个让人意外又惊喜的故事,一款叫《遗忘之城》的游戏获得澳大利亚编剧工会奖(AWGIE Awards),而这款名不见经传的游戏居然是出自《上古卷轴5》的一个粉丝MOD作品。出色的剧本编写、多样的角色塑造,让其从玩家社群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专业人士的注意。
之后,作者Nick Pearce及其团队更是趁热打铁,用UE4重制这个游戏,并于2021年推出。重制版作品再次拿下同年的澳洲游戏开发者大奖(AGDA WINNER 2021),同时在各大游戏销售平台也取得了不俗成绩。
△不啻为近年来MOD界的一个神话
MOD制作虽依托于商业作品,但却深入扎根于草根创作的文化在游戏界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1985年的FC时代,由日本南梦宫公司推出的游戏《坦克大战(Battle City)》里,便专门给玩家提供了一个叫“建造模式”的地图编辑器。在这个编辑器里,玩家可以自主的用地图素材,创作个性化地图并且能直接游玩。玩家在地图里拼凑出各种奇形怪状的草地、奇葩的砖墙和钢板,然后在里面开着坦克跑上一圈,别提玩得有多嗨了。
△当然,做地图的第一件事必须是把老家围一圈钢板
进入新世纪,技术进步和用户对内容消费的升级也给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的变迁:内容产品的形态变得更为多元,这对游戏行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脱胎于《半条命(Half-Life)》的MOD作品《反恐精英(CS)》,其血脉一直延续至今——CS:GO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游戏之一。还有著名的《魔兽争霸3(Warcraft 3)》编辑器,其上诞生的经典自创作品们,多次改变了行业生态:无论是以红极一时的《真三国无双》为代表的各类RPG地图,还是创造了MOBA游戏类型并引领一个时代的《DOTA》。|
而在主打“制造”二字的《超级马里奥制造2》里,大胆的任天堂甚至直接把创作主动权交给玩家,让玩家自创地图并可分享给其他玩家体验并打分,相应挑战其他玩家的地图也会得分。为内容“供血”的同时还能彼此联动,玩家的热情为这款游戏的持续走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全球玩家的集思广益,使得其在2D轴设计上的探索和挖掘达到了极致。
△《超级马里奥制造2》
这些例子持续可以证明一个道理:一个足够开放和包容的创作环境,能够最广泛地吸收玩家群体的意见,才更有可能催生出一款备受用户欢迎的游戏。游戏是一种体验性产品,而游戏创作也是一项创意性活动,只有让越多的玩家参与到这个过程,不断吸纳他们的反馈建议,才能快速迭代打磨出更好的玩法体验。
- 养成式作品是玩家和创作者的双向奔赴
11月16日,由MetaApp打造的MetaWorld编辑器以《口袋方舟》为代号正式公测。其实早在2022年,产品的Alpha版就已经开启内测。内测期间有超过千名先行创作者参与测试,他们累计发布了超过1000个作品。这些游戏类型涵盖但不限于跑酷、解迷、角色扮演、各题材模拟器、非对称竞技、派对游戏、射击、模拟经营、塔防等。这些来自背景多元的创作者们,包括游戏从业者、独立游戏追梦人、大学生、媒体人、设计师、翻译从业者等,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在《口袋方舟》中用热爱证明自己。
目前,每天有超过百万级的用户在游玩体验《口袋方舟》创作者的内容。其中《冒险世界》上线首月进入游戏次数超200万,《果冻跑跑》2周时间在各大内容平台短视频播放量成功突破千万。这些优秀的创作者中,不乏能靠才华养活梦想的佼佼者。
《躲猫猫大作战》游戏的作者DA对此深有体会。DA的主业是技术相关领域,偶然一次机会他接触了《口袋方舟》,于是DA开始利用闲暇之余进行初步学习。1个月后,DA借助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此前在其他游戏引擎的使用经验,磕磕绊绊完成了学习并上线了《躲猫猫大作战》的首个版本。
DA提到,这款游戏的灵感来源于他儿时的记忆和经典玩法。躲猫猫作为一款广受欢迎的童年游戏,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属性就很强,DA想将其带入虚拟世界,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带有童年回忆的互动体验,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刺激性。这也是他做这款游戏的初心。
△《躲猫猫大作战》
但在制作过程中,这款游戏的难易度平衡让他很抓狂。他需要确保游戏不会变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同时兼具娱乐性。另一个挑战是图形和音效设计,他也希望游戏看起来精美,同时具有引人入胜的音效。
针对以上问题,DA在《口袋方舟》社区里不仅得到了官方技术支持团队在开发上的专业指导,同时创作者社区团队也提出了很多关于玩法体验和推广上的建议,帮助他的游戏更好找到受众和被更多人喜欢。
同时,DA也是一位乐于分享交流的创作者,不仅在社群和论坛内将自己踩过的坑分享给其他创作者,也常在游戏圈与玩家交流。游戏发布一周后就在游戏圈内发起内容征集活动,直到现在依然有玩家在不断分享,甚至自发组成了“攻略组”。
△《躲猫猫大作战》
游戏上线后,DA收获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在平台里获得很多玩家的积极反馈和评价,积累一批忠实粉丝。最令DA难忘的是玩家会在游戏圈以及私信告诉他,TA非常喜欢《躲猫猫大作战》,在游戏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这种互动和社交性正是我希望在游戏中实现的目标之一。” DA在一次分享会上坦言。
△用户私信作者表达喜爱
△玩家自发组织拍游戏题材的“电影”
- 来自口袋方舟编辑器的回答
《口袋方舟》团队在过往从业中深感到玩家用户与创作者双方各自有着巨大的无奈和不匹配。大众玩家往往更喜爱渴求新颖创意的题材玩法和内容,但却苦于只能被投喂表现上更卷,但内核套路千篇一律的商业游戏。另一方面大量游戏人和创作者的梦想是做了多年氪金套路游戏后,渴求有天终于能赚够第一桶金,去做自己认为真正有意思的游戏。
《口袋方舟》的愿景是通过技术和服务,让所有人能平等普惠的创作及获得丰富多样的互动内容体验。团队不愿屈服于当下游戏制作行业里充斥着的偏见与鄙视链,并致力为所有梦想家提供平等的创作话语权。
通过《口袋方舟》,创作者能够低门槛快速实现自己的创意并进行发布。他们只需专注于用户喜爱的创意,平台则负责包揽编辑器工具、服务器与联机、用户流量与分发、数据分析平台、商业化变现等其他所有环节,更好地帮助创作者的作品被看见、喜欢以及创造价值。
一键发布,多端适配
传统的游戏引擎虽然功能全面且强大,但同时具有高昂的学习成本和使用壁垒,用户需要很长时间学习软件操作并且需要有娴熟的脚本编写等编程能力,才能顺利使用。
为了降低用户的学习门槛,《口袋方舟》配备了手把手教学视频、技术文档以及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针对有一定初级编程的创作者可以在一个月内学习上手开发即可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玩法场景搭建。这种对创作规律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有一批中小创作者(例如小型游戏工作室、PUGC业余开发者、独立游戏人等)都能快速参与到创作之中,通过工具的提效极大地压缩了创作的过程,让他们有能在多样化的创意层面更好的落地游戏,快速的接受市场的验证。
同时,编辑器支持一键发布上线,支持多端适配,用户端无须去担心服务器端的部署和运营。发布的内容都能实现原生联机支持,服务端成本由平台方承担。底层代码上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是互通的,通过简单接口调用就可实现网络数据传输和网格事件的分发,创作者完全不用为服务器端操心,极大的减少了创作者的发布和运营的边际成本。
丰富的美术资源免费使用
随着游戏制作的精细化发展,大家对美术品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而单位模型和动作的高昂成本让人望而却步。但若缺乏优质的美术效果,游戏在第一眼吸引力上又会大打折扣,宣发推广也很难推进下去。这也是无数小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也往往是最大的困难。
△强大的美术资源
口袋方舟编辑器包含数十万完全免费的美术资源,并保持持续更新。而且在美术效果上,团队进行了材质、后处理、光照方面的优化,支持外部资源导入,角色系统支持更多风格和类型的角色(如欧美卡通、多足动物等),让创作者在创作空间上更加自由。
丰富的美术素材能够给玩家提供足够的自由度,配合自由的镜头设定,玩家可以创作从2.5D到3D,从FPS到过肩视角等不同类型的游戏。整个创作过程对创作者没有任何的美术要求,创作者只要有足够好的审美和搭配,完全能得到想要的多种艺术创作风格。
△美术资源-模型道具
而且在性能稳定上,口袋方舟能做到承接百万量级用户的开局和加载进入游戏、实时并发同步的考验,在持续提升美术效果的同时,保障入门级手机设备也能流畅渲染和运行的体验。
千万级用户平台和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得益于MetaApp旗下日活过千万的C端平台,《口袋方舟》上的创作者作品可以一键发布游戏。平台里绝大多数用户是有强社交需求的Z世代,他们对于轻度游戏往往有更高的接受度和粘度,玩家群体更倾向于游戏的创意和多样化的体验。对画风、数值系统的敏感度不高。这所有特性与目前游戏UGC化的趋势(轻量、快迭代、重社交)也正好不谋而合。
可以想象,有如此巨大的已知玩家群体,《口袋方舟》上创作者发布的游戏作品不管在获客成本、口碑传播,还是玩家体验反馈方面,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全流程一站式创作服务
除了强大用户生态流量加持,《口袋方舟》具备非常大规模的数据后台,用户游戏上线后快捷获得用户数据反馈,支持快速分析、迭代、升级;同时,这部分数据会作为依据,进一步由算法驱动带来的资源上的公平分配,能帮助更多优秀内容脱颖而出。
△口袋方舟创作者后台
- 神奇之笔
在游戏漫长的发展中,由于传统制作方式的封闭性,一个成功的团队纵然有足够多且成熟的方法论,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如何让内容经过市场高频快速的验证,以及如何更好和玩家互动,仍然是严重缺乏的。
而与玩家和市场的这种高度隔离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无论是对于3A大厂还是独立制作团队,一款产品面市后因不符合玩家胃口而翻车暴死,在游戏制作和推广成本越发高涨的今天,已经成创作者和创作团队需要面对的常态化问题。
和那些动辄几年开发周期和铺量式发行等行业旧范式相比,以《口袋方舟》为代表的创作新工具如果可以助力创作者高效且低成本的完成游戏制作,并能快速接收到内容是否被用户所喜欢。
在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下,用户对游戏体验的追求也不局限于在游戏世界的单向探索,而是一次养成式的陪伴与见证。在如此发展下,游戏行业很可能迎来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